我讨厌金钱。
父母很小的时候就和我说,家里没有钱,让我懂点事,少花钱。
小时候的我大抵是懂事的,会因为19元的买书钱被人偷走难过很久,即使现在回忆起来也不免心伤。
有天风很大,我拿着妈妈给的两块钱想去超市买零食。彼时手还没发育完全,攥得不够紧,两张纸币很快就挣脱了我的束缚,振翅翱翔在天空中。我看着这张又怕漏了那张,顾此失彼,在周围兜兜转转了半个小时,最后一张也没捡回来,哭了很久。
把这段记忆放到现在来看,其实还是很值得的,只用了两块钱就买到了一次还算有趣的经历。
再长大些,忘记了是什么玩具突然在楼下流行了起来,小时候的玩伴人手一只都买了一件,我不好意思找爸爸妈妈要钱,一个人在小卖部里徘徊很久,最终也没敢去问这个玩具多少钱。
当时还小,但也懂要面子,每次都会和朋友说我不喜欢玩这个,可以玩点别的吗。即便是十多年后的现在,我面对自己负担不起的东西,也依旧是这副说辞:我不喜欢。说多了朋友也会厌烦,渐渐找我玩的小朋友就少了,没办法我只能去旁观他们玩那个,倒也挺有意思,我站在对局之外,津津有味地消磨着无所事事的时光,咀嚼着别人消化过的二手快感,也乐在其中。
后来爸爸路过我身边,看到了我的可怜模样,了解为什么我不加入他们之后,大方地给了我二十块钱让我去买一个和他们一起玩。
这二十块钱对当时的我来说应该是弥足珍贵的,每当作文要写爱,写家庭,我总会提到这件事,与另一件爸爸半夜背我去医院的经历一同来描绘父爱如山。
那时候我沉浸在喜悦里,全然不知未来在很多次对父亲产生愤恨情绪之后,都是靠这时的美好去安抚自己的。父亲对我是有爱的,但是很多时候我无法接受与理解。
然而我现在已经不会把二十块钱当成钱了,念及于此,心里总是有些忧郁。
那时候二十块钱能买到的快乐,现在已经有价无市了。
慢慢长大了,跨越了小学来到了初中,阴差阳错地开启了自己的初次恋爱。
看着她父母随随便便就可以带她买手机,几千块钱的夏令营说去就去,阶级差距以一种很强硬地姿态闯入我幼小的心灵里。
我在第一段恋爱里扮演的角色是卑贱的,我现在还记得当时会因为自己准备的礼物价值低于对方的礼物价值而有些窃喜……或许还有些隐性的悲伤。
在和初恋分手之后,我养成了一个奇怪的习惯。在一段关系中,我喜欢在物质上多付出一些,这样就算离开也能相对少一些负担。这个习惯一直伴随着我到现在,对我来说,金钱买不来爱,但是金钱可以把我的爱卖掉。
当时的我其实没有直观的概念,只是知道她比我更富裕一点,知道我爸爸妈妈不会随随便便带我买手机,不会花很多钱只是让我出去玩,他们更希望我能好好学习,未来靠自己去实现这些。
不过当我听到“砸锅卖铁供你读书不容易”的时候,我还是很讨厌去接受这个事实。如果砸锅卖铁都只能过这样的生活,那还不如不去砸锅卖铁。爸爸妈妈总是说每次我想要什么都尽力满足,他们不知道的是我说出口的都是精挑细选很久才选出或许不会给他们造成负担的东西。
我想要的太多了,但大部分时候我只是想想,然后和别人说:我不是很喜欢这个。
其实妈妈对我很好,但是有些记忆真的烙印在了血液里,已经成了遗忘不掉的习惯。在我初中为数不多出门的经历里,有一次是和朋友去图书馆学习。图书馆附近没有什么吃饭的地方,朋友商量了一下说要去吃麦当劳——那是我第一次吃麦当劳,只知道很贵,但不知道有多贵,我捏着兜里的二十块钱,想着肯定有二十块钱能吃饱的菜吧。
虽然已经做了心理准备,我还是被里面的物价震惊了,第一反应是害怕,和朋友说我不是很饿,要不中午我就不吃了,看他们吃就行。他们没答应,请我吃了一顿三十六块钱的蜜汁猪排饭,我当时应该是有点想哭的,清晰地感受到了米饭在喉头粒粒滑过。
还没吃完,妈妈就给我打来电话问我吃没吃饭,怀揣着一些激动和惴惴不安,我小心翼翼地说我吃了,吃的麦当劳,三十六块钱的一顿饭。说完就抿起嘴,安静地等待着妈妈的原谅。
幻想终究不会降落到现实,被妈妈劈头盖脸地说教了,她说她和爸爸在店里工作多么辛苦,顶着大太阳忙前忙后,我倒好吹着空调吃着麦当劳,还花三十六块钱。她强硬地让我赶紧坐公交车去帮店里干活,不知道有没有强调坐没空调的车,让我感受一下父母赚钱的不容易。
我当时应该是哭了。但是没出声也没说话,悄悄地把眼泪擦掉了,不想让朋友发现。不敢平复太久,维持正常的表情,和朋友说我家里有事可能要先回去了。
其实我也忘了那天我回没回去,有没有真的帮妈妈去干活,之后的记忆不是很清晰了。
妈妈后来给我道歉了,其实我也很理解她,她真的很辛苦。
但那时我真的很难过,在写这一段记忆的时候,回忆的潮水又一次濡湿了眼眶。
插两个题外话,其实在这件事发生的不久之后,我就吃到了和那天味道一样的猪排饭,而且只要十块钱。家里没饭的时候,我会为了去吃这个而走很远的路。
一直吃到它倒闭,此后我再也没吃过一样味道的猪排饭了。
另一个题外话是,后面我和另一群朋友出去玩。中午吃的吉野家,我说我不饿,真的就坐在那里看他们吃完。
那时我不会想到,这些朋友在未来会一点点断掉联系,最后一个也不剩了。
更不会想到的是,那天和我一起吃麦当劳的朋友们,也和我慢慢没有联系了。
高中妈妈一周会给我两百块钱的饭钱。她听人说,我们高中的食堂都很贵,一顿饭能吃到三十块,怕我吃不饱,所以给的很多。
让妈妈失望了,高中三年,我从来没有吃过超过二十块钱的饭,每天固定去吃便宜的餐盘,中午五六块,偶尔犒劳自己,七八块一餐,晚上六七块,一天不到十五元,一周能省下一百多。
其实吃得还挺好的,虽然我把自己描述得像一个贫困儿童,但其实是我们高中食堂的餐盘很实惠,一荤一素也才六七块。
高中上学的动力,有一部分就是为了那一点点节衣缩食省下的那些钱。
直到毕业为止,似乎攒了五千元,记不清。
记得高中的时候,突然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文具,花了几百块在上面——都是省吃俭用剩下的钱。
妈妈不知道这件事,和我感叹,感觉我没有小时候那么懂事了。我不知道怎么和她说这件事,只能附和几句:是吧。
爸爸还是很喜欢和我说他们赚钱很辛苦,每次我只能沉默着,沉默地茫然着。我又能做什么呢,我如何不体谅呢,我只是不懂我能做什么。
“你好好学习就是对爸爸妈妈最好的报答了。”“你是为我们学的吗,你是为你自己学的。”
那时候我确实有些纠结于同样的人说出的不同的话,有些精神分裂以及神经衰弱。
上大学来到了北京,认识了北京的土著朋友。开启了新的恋情,和一个生在上海的留学生女孩。
他们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的消费观念,我开始舍得花更多的钱去浪费在一餐上。这一点在和他们不再联系之后依旧没改掉。
我爱上了探店,省几天饭钱,去比较昂贵的餐厅吃一次。这样的活动我乐此不疲,是我乏味的大学生活中少见的带颜色的地方。虽然如此,但我依旧在省钱,省钱买了电脑,买了switch,买了卡带。
我开始意识到,其实不需要很多钱也可以活得很精彩。
拿着积蓄去旅行,爬山,买纪念品,住廉价的酒店,坐便宜的火车。
在大一结束的暑假里,我做了很多之前不敢想的事情,但总的来说,是幸福的。
谈了一场崭新的恋爱,女友是一个细心温柔的女孩,会给我秘密准备礼物,她的妈妈对我更是照顾有加,前前后后为我购置了很多东西。
坦白说,不胜惶恐,常觉亏欠,感觉自己的付出实在太少。
金钱的快速流失以及对方在我身上的用心让我产生了焦虑,对金钱的渴望更胜以往。
找了家教,但还没有去试课,家长希望开学后再试。
不知道为什么,感觉最后两段写得不如前文。
我似是更擅长写让人笑不出来的文字。坦诚地告诉大家,虽然后面的经历似乎是我的人生在从谷底向上攀升,但其实大学过得也并不开心,大部分时候都在痛苦着。仅仅是捡着一些细微的幸福苟活。
我讨厌金钱,思来想去,还是讨厌。